“高考成绩出来了,语文129分、数学126分、文综239分、英语143分,总共637分!”
(资料图)
6月23日晚,四川绵阳,高三学生郎铮查到了自己的高考分数。
637分的总分,位列四川省文科排名前30名。
这一消息,不仅让他自己感到惊喜,也让关心他的亲人和老师们激动不已。
甚至,连央视,新华社等头部媒体都争相报道,祝贺这个少年在高考中斩获优异的成绩。
郎铮是谁?
为什么他的分数一出来,就迅速地引发了全网的关注?
这还要从15年前说起。
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,一场8.0级大地震导致近7万人遇难,1.8万人失踪。大地颤抖,山河同悲。
直接的经济损失8452亿元人民币。
地动山摇的瞬间,无数亲人阴阳两隔,从此诀别。
那一年的伤痛,就像一把尖刀,狠狠地划在了中国的土地上,也划在了无数华夏儿女的心中。
但,悲恸之下,那些感动人心的故事,也一直完好地保存在每一个人的心中。
郎铮,就是其中的一个。
2008年5月13日早晨,距离地震已经过去了十几个小时。
很多地方都成了一片废墟。
此时,这里成了所有中国人关注的焦点,无数人的目光,都在紧张地等待这里的最新消息。
记者们也赶到了现场。
其中一名叫杨卫华的记者,正在坍塌的楼房边拍照。
这时,他突然听到了废墟堆里传来的微弱的哭声。
他赶紧掏出手电,循声寻找,并朝里面大喊道:
能不能看见我的灯光?
此时,一个孩子的声音传了过来:我看到了!
激动的杨卫华找到了附近的战士,刨开沙砾和土堆,经过两个小时的艰难奋战,孩子被救了出来。
他,就是3岁的小郎铮。
小小的他,很是勇敢,尽管被抬出来的时候,他浑身是伤,多处骨折,但他全程没哭没闹,咬牙坚持着。
面对营救他的解放军叔叔,他甚至举起了手,向他们敬了一个标准的礼。
此时的杨卫华,凭着当记者的敏感,拍下了这感人的一幕。
就是这一张照片,深深地刻在了人们的脑海里,也让郎铮被大众熟知,人们亲切的叫他“敬礼娃娃”。
而今,15年过去了,郎铮已经长成一名优秀的少年。
班主任对这位“爱徒”十分的满意。
在他眼中,郎铮是个聪明上进、开朗大方的男孩,尽管高中的生活学习很紧张,但他依然不会落下体育锻炼,他酷爱篮球,各方面的发展都十分均衡。
他也从未因自己的特殊经历而自大自傲,觉得自己了不起。
他谢绝了很多记者的采访,说:“我很感谢大家对我的关注和喜爱,可是在我眼里我和大家是没有什么不同的,我现在也只是一个普通而平凡的学生而已,不希望因为我自己的一些事情去影响我的老师同学。”
更重要的是,在那场灾难中获得重生的他,比一般的孩子更懂得感恩。
汶川地震7年后,当年拍下照片的记者杨卫华身患癌症。
而郎铮一有空,就会去医院看望他。
小小年纪的郎铮,始终没有忘记杨卫华的恩情,时常会去陪陪他。
但,杨卫华的身体每况愈下,到了分别的那天,郎铮并没有像当初那样,用敬礼的方式向恩人告别。
而是像儿子一样,双膝跪下,送杨卫华最后一程。
心怀感恩,去回馈每一份善意,十五年前,我们在郎铮身上看到的品质,15年后,依然在他身上闪闪发光。
目前,郎铮已经收到北大,人大的邀请。
这样的少年,不管去往哪一所大学,不管身在哪一座城市,都必定未来可期。
15年前那场灾难,改变了太多人的命运。
但,我们却在很多人的身上,看到了中国少年,生生不息,热血沸腾的灵魂。
还记得那个可乐男孩吗?
15年前的那场灾难,让他被困在地下80个小时。
在这生与死的临界,他坚强地战胜了死神,活了过来。
在获救后,他开口说的第一句话就是:叔叔,我要喝可乐,冰冻的。
就是这句话,给当时悲痛的中国,带来了一丝丝温暖的色彩。
他也被人亲切地称为:可乐男孩。
尽管,在灾难中,他永远地失去了自己的右臂。
但,15年来,他身上那股子“天塌下来也要吃饱喝足”的乐观精神,却支撑他走过了漫长的岁月。
现在,他成了一家可乐博物馆的馆长。
作为全球第三个“可口可乐世界”成都博物馆馆长,他用行动证明自己仍然有一双向世界传递正能量的臂膀。
不仅如此,薛枭作为中粮可口可乐青年志愿队的成员,还积极组织并参与各类志愿活动100余场,影响超亿人次。
因为自己淋过雨,所以也想为别人撑一把伞。
这样的男孩,让人一想起,就心存温暖。
还记得那个“吊瓶少年”李阳吗?
那一年,李阳是北川中学的一名高一学生。
发生大地震的那一天,他与另外5名同学因为要到县委礼堂排练街舞而逃过一劫。
但,当灾难发生后,他却一路逆行,一直跑到北川中学,他迫切地关心着同学们的情况。
一路上,余震仍在不断持续,有山泥从旁滚下来阻住他的去路,可他仍然一路往前冲。
眼前的学校已是一片废墟,他在一块巨大的水泥板下,发现了同学廖波躺在那里,在廖波的身后,还有4名同学。
他先尝试着用自己的力量去营救他们,但根本无济于事。
于是,他们只能等待救援。
但,此时的廖波,已经快要进入昏迷状态。
李阳寸步不离地守在他身边,不断地跟他说话,为他加油打气:你是我最好的兄弟,我不想你死!
武警赶来后,将廖波身旁的障碍物清除了一些,但因为情况复杂,无法在当下做出更详细的解救。
医生们只好先将输液瓶拿过来,给廖波扎上针。
而此时的李阳,站在废墟上,为廖波举着吊瓶,一站就是一天一夜。
最终,廖波和压在下面的其他同学都有惊无险地被救了出来。
这个画面被摄入镜头中,曾感动过无数人。
2010年,李阳被上海交大录取,并在大三那年,主动报名应征入伍。
完成学业后,李阳再次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——不留在上海,而是回到自己的家乡,从事医药工作,报效家乡。
那些年,他在别人身上感受到的温暖和恩情,现在又重新流动起来,回馈给这个社会。
除了他们,汶川地震中还有很多的少年,也让我们惊叹不已。
那个举着“长大我当空降兵”的程强,后来参军入伍,成了“黄继光英雄连”的一名战士;
那个在地震中截掉右腿的王睿,后来加入了成都市残疾人乒乓球队,在东京残奥会上,和队友一起,拿到了金牌。
(左边为王睿)
这些少年的故事,曾如此让人热泪盈眶。
15年前,他们的命运被卷入一场山崩地裂的灾难之中。
但大难不死之后,他们在地震中留下来的品质和精神,依然在熠熠生辉。
正如一名地震幸存少年所说:既然活下来了,就不能白白活着,一定要做点有意义的事情。
曾几何时,我们对中国的少年,充满担忧。
我们害怕他们精神被腐蚀,我们担心他们不再有信仰。
他们在溺爱中长大,追崇网红,为明星为疯狂,陷落在颜值即正义的扭曲价值观里不可自拔。
于是,我们说,这些孩子,是垮掉的一代。
但今天,我们看到这些汶川地震中的少年,就忽然之间明白:
中国的少年,正在以他们自己的方式,走出不一样的步伐。
2020年,武汉疫情爆发。一群年轻的95后响应号召,逆行援鄂。
他们不怕苦,不喊累,在生死边缘,与死神抢时间。
他们生于蜜罐,成长在最好的时代,享受了几辈人的偏爱,但他们从不沉溺在这份爱中,而是渐渐成为这个社会的中流砥柱。
“过去有人说我们是娇滴滴的一代,现在,我们成了主力军!”
这群年轻人,比我们想象的,更加温柔,也更加坚定。
他们从未在任何一个时刻临阵退缩,也从未忘记过一场民族大义。
“少年强则国强,少年独立则国独立,少年进步则国进步;”
正是看到这一群英勇无畏的少年,我们才会坚定地相信:
我们民族的魂,定会在这片沃土上,百折不挠,生生不息!
关键词: